商洛生態環境優美,生態資源富集,是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近年來,商洛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遵循“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要求,不斷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聚焦體系化推進,系統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體系
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與實踐過程中,商洛立足市情實際,聚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四個關鍵點,緊扣物質供給、文化服務、調節服務、金融“四大屬性”,依據農特產品等物質供給類產品價值依靠市場實現、旅游康養和公共文化服務類產品價值分別依靠市場和政府購買實現、完全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價值分別依靠政府補償和政策性交易市場實現、基于擔保物權的金融屬性價值依靠金融市場實現“四類表現形式”,以破解核算難、交易難、變現難、抵押難“四個難題”為導向,從供給側、需求側兩端著手,建立頂層設計、機制建設、典型案例、工作成效四類長效實現機制,將生態資產存量與生態產品流量同步評估、生態產品供給與利用同步考量,推動生態資產—生態產品供給—生態產品利用—生態產品價值同步關聯,并以群眾增收入、企業增效益、政府有收益作為落腳點和評判標準,構建形成了聚焦“四個關鍵點”—緊扣“四大屬性”—依據“四類表現形式”—破解“四個難題”—建立“四類長效實現機制”的“五個四”探索實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系統性工作體系。經過一年來的探索和努力,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二、聚焦市場化建設,開拓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
堅持用市場化機制拓寬和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把潛在的生態產品價值通過市場手段轉化,提升生態資源的“造血”能力和運營效率,推動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取得實效。
一是挖掘氣候生態資源,提升生態綜合價值。依托商洛宜居、宜業、宜游、宜養氣候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創建了6個“中國天然氧吧縣”、2個“中國氣候宜居縣”、3個“避暑旅游目的地”、塔云山云海、金絲峽紅葉景觀等國家級氣候生態品牌矩陣,不斷涵養氣候生態“好價值”,創建全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市。
二是搭建交易服務平臺,拓寬市場化交易路徑。制定了《商洛市生態資產運營管理公司實施意見》,推動鎮安、丹鳳、商南三縣成立了生態資產管理公司,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點項目庫,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優質的資產包,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產品運營管理平臺,促進生態產品供給與需求、資源與資本精準對接。
三是培育區域公用品牌,促進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溢價。做大“山水商洛”區域公用品牌,持續提升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讓“好山好水”為生態產品溢價增值,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提高農產品質量,做大做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力打造“柞水木耳”“洛味緣”“源味山陽”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洛南核桃品牌價值達到30.68億元,柞水木耳品牌價值達到30.42億元,商洛香菇品牌價值達到18.51億元。突出生態內涵,做響做靚康養區域公用品牌。著力培育商洛皇冠假日酒店、終南宿集、“國際慢城”等一批涵蓋星級酒店、精品民宿等產品的特色康養IP。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做精做特生態景區品牌。秉承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提升景區品質和旅游附加值,新創建國家4A級景區2家、3A級景區2家,商州區、洛南縣獲評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四是推動環境權益交易,撮合生態權屬產品準市場化交易。組建生態環境權益價值交易試點研究小組,著力破解生態環境權益交易難題。商洛市完成首單CCER林業碳匯交易,交易二氧化碳減排量10萬噸,總金額420萬元;商洛電廠出售碳排放配額50萬噸,交易金額3500多萬元。
三、聚焦示范化帶動,積極培育創新典型案例
為深入挖掘破解“四難問題”背后的一般規律和路徑,商洛積極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培育形成了一批鮮活生動的創新典型案例,推動形成“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
(一)聚焦物質供給價值,破解“變現難”,依托市場力量提高群眾增收能力。
1.頂層設計。一是構建農特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健全“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質量監管體系,實現農特產品從產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質量可追溯。健全“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質量監管體系,實現農特產品從產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質量可追溯。二是完善農特產品標準體系。圍繞“菌果藥畜茶酒”等特色產業,發布團體標準2項、省級地方標準8項、市級地方標準26項,構建統一的標準、認證體系,確保農特產品質量。三是培育農特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篩選具有地域特色和發展潛力的農特產品,打造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美譽度高的區域公用品牌,促進農特產品溢價。
2.機制建設。在供給側:引導農戶、集體經濟組織、生產企業等經營主體積極參與,推進產業化開發,增加生態產品供給;在需求側:最大限度釋放公眾、企業、政府對于物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潛力,努力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市場化“變現”。
3.典型案例。商州食用菌產業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溫潤的氣候,實現規;、工廠化、產業化生產經營,取得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最大化。“洛南豆腐”立足空氣好、水質好、黃豆好、工藝好的優勢,形成種植、加工、體驗、餐飲、營銷產業鏈,年產豆制品1.2萬噸,產值超2億元,帶動1萬余名群眾增收。商南冷水魚借助無污染、無公害的高山冷泉,發展冷水魚養殖企業6家,養殖水面3萬平方米,年產三文魚等冷水魚400余噸,年產值2000余萬元,帶動農戶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鎮安程家川智慧水產養殖產業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山水,催生蟹稻田共生立體種養模式,使小龍蝦、大閘蟹、嶺溝貢米等生態產品效益倍增。商洛國蜂蜜水通過將秦嶺山中的“好蜜”與“好水”完美結合,孕育出健康時尚飲品“國蜂蜜水”,將“好資源”變成“好產品”。
4.工作成效。商洛市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2個,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51個,87個特色農產品晉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形成以“菌果藥畜茶酒”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綠色有機農產品遠銷境內外,實現生態農產品增值。
(二)聚焦文化服務價值,破解“變現難”,最大程度發揮秦嶺生態產品的文化價值。
1.頂層設計。一是制定實施《商洛市“十四五”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放大生態優勢,構建“醫、養、游、體、藥、食”康養產業體系,打造中國康養之都。二是通過舉辦康養產業信息發布會、康養產業發展大會等,宣傳推介康養產業優勢特色,唱響“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品牌。三是在商洛學院掛牌成立康養產業研究院,整合政校企資源,為打造“中國康養之都”提供智力支撐。四是編制《康養產業鏈氣候資源開發和利用方案》,積極推進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五是發展賽事體育經濟,舉辦全國沙灘排球錦標賽等賽事,獲得2024國際排聯沙灘排球U19世界錦標賽舉辦權,打造全省賽事經濟樣板市,賦能康養產業發展。
2.機制建設。在供給側:一是豐富生態旅游業態,推進品質旅游目的地建設,加快高A級景區創建,打造全季節特色旅游線路,推動旅游景區生態價值創新性轉化。二是以健康醫養、健康養老、健康文旅、健康體育、健康醫藥、健康食品“六大產業”為支撐,構建全生命周期康養產業體系,延長康養產品供應鏈。在需求側:一是豐富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業態,精準宣傳營銷,提升公眾體驗感,不斷提高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價值變現率;二是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出臺激勵措施,讓企業愿意落戶、有動力創新,為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價值變現注入資本活力和可持續發展潛能;三是厚植綠色生態本底,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資源、遺產,確保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價值變現有“家底”。
3.典型案例。洛南縣音樂小鎮依托伶倫制樂等人文資源,打造集音樂觀演、旅游康養、特色民宿等于一體的音樂主題小鎮,推動音樂經濟與文旅、康養產業深度融合。丹鳳縣金山康養城依托金山旅游度假區,打造醫療康養、旅居療養、紅酒養生、生態觀光、文旅旅游五大板塊,打通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通道。商南縣金絲峽以生態旅游提質增效為核心,以休閑體驗度假為產品供給要素,深入打造5A級景區“金字”招牌,實現生態—旅游—經濟的良性循環。山陽縣陸家灣村推動鄉土文化與農旅、文旅產品相融合,淬煉“和美康養地·戀戀陸家灣”農旅康養品牌,助力生態產品變現升值。柞水縣通過創新“生態+”模式,打造了孝義文化體驗園,實現生態和文化有機融合、雙向溢價。鎮安縣旬河水鄉農旅融合產業園充分激活羅家營村的生態旅游、綠色農業、人文風情等資源,打造生態和美康養地、秦嶺綠心小江南。商洛氣候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通過深挖氣候生態資源,發展氣候康養經濟,形成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商洛模式”。
4.工作成效。一是朱家灣入選聯合國“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秦嶺康養清涼之旅等4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商洛率先在全省實現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全覆蓋。二是音樂小鎮等9個景區、鎮安云蓋寺等11個鎮獲評“國家級森林康養建設試點基地”,實現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縣區全覆蓋。三是商洛市成功創建為全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市,成為全國首個“美麗中國·深呼吸之都”地級市。
(三)聚焦調節服務價值,破解“核算難”和“交易難”,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1.聚焦完全公共產品價值,破解“核算難”,探索縱向橫向轉移支付渠道。
(1)頂層設計。一是建立GEP核算評估機制。編制了《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建成生態產品價值與碳匯評估平臺,實現一個度量標準、一個信息庫、一個展示平臺、一鍵自動核算,有效破解了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難”問題。經核算,商洛市GEP達到3132億元。二是啟動GEP考核。出臺《GEP年度綜合考評辦法》,實施GDP、GEP雙考核、雙評估。
(2)機制建設。在供給側:大力實施植樹造林、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工程,增加生態調節服務能力和價值。在需求側: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通過中央及省上縱向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津陜協作等跨區域橫向轉移支付,實現調節服務價值。
(3)典型案例。丹鳳縣探索建立GEP考核機制,通過正向激勵與底線約束相結合,引領全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縱深推進。中心城區實施“兩河七溝峪”水生態修復治理,一體推進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水資源系統修復治理,呈現“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新面貌。柞水縣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將廢棄礦山轉化為農用地、林地和草地,實現生態資源的有效利用。商南縣黑漆河上游流域生態治理,通過“土地整治+生態修復”的綜合措施,將荒山蝶變為生態茶園,帶動黑漆河流域五個村經濟發展,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
(4)收獲成效。一是全市生態資源儲蓄更加豐富,生態產業化深入推進,生態調節服務功能持續增強,綠色生態的價值進一步發揮。二是商州、柞水、山陽、鎮安通過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2.聚焦準公共產品價值,破解“交易難”,探索生態資源權益交易。
(1)頂層設計。一是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改善、誰受益”的原則,推動GEP核算結果與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掛鉤,促進生態保護治理和生態價值轉化。二是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等上位政策,倡導全社會節約能源、控制污染物排放等行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三是推動法院、檢察院、公安、林業等單位,建立“碳匯賠償”司法聯動機制。
(2)機制建設。在供給側:探索推進碳匯、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等環境權屬指標市場化交易。在需求側:積極對接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等有購買需求的企業,推動實現交易。
(3)典型案例。一是商洛市交投公司與中碳(福建)生態科技公司達成10萬噸林業碳匯合作,實現交易額420萬元。丹鳳縣16.35萬畝VCS碳匯交易完成公示。二是商洛電廠出售結余的碳排放配額50萬噸,交易金額3500余萬元。三是柞水縣實施“引乾濟石”工程,每年獲得西安市調水生態補償1200萬元,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四是商州區推進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綠色建材與綠水青山的雙向奔赴。五是洛南縣法院針對一處涉案林地遭到嚴重毀損,固碳等生態調節服務功能明顯減弱,判處由被告人賠償林地碳匯價值損失28578.99元,形成生態損害賠償與司法銜接機制。
(4)收獲成效。一是商洛市創建省級綠色制造企業1家,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7個,市級綠色學校24所、綠色醫院17個、綠色家庭示范戶119戶,新建綠色建筑比率89.6%,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生產生活方方面面。二是推進礦山“五化”建設,創建國家綠色礦山1家,申報省級綠色礦山5家,納入市級綠色礦山建設項目庫16個,促進礦產資源綠色內涵式發展。三是大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4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省第一。四是持續推進尾礦資源綠色化、產業化、高值化綜合利用,舉辦第三屆全國尾礦綜合利用產業創新論壇,全市發展尾礦利用企業93家,消納尾礦資源6300萬噸。五是商洛市建成垃圾發電一期項目,設計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日,裝機容量25兆瓦。
(四)聚焦金融屬性價值,破解“抵押難”,發揮生態產品的“金融屬性”效益。
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新路徑,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創新金融產品,開辟新領域,激活生態資產的“綠色金融”屬性,有效破解“抵押難”問題。
1.頂層設計。一是出臺了《生態資產運營管理公司建設運營實施意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等方式,促進優勢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轉化;二是制定了《關于創新推行“生態貸”,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施意見》,在金融機構推行“生態貸”,通過優化評估授信、降成本控風險、簡化貸款流程等六大舉措,激勵金融機構支持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2.機制建設。在供給側:引導金融、保險、融資擔保等機構開展綠色金融創新,簡化手續及審批流程,豐富融資選擇。在需求側:引導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公眾、集體經濟組織建立良好的信用口碑,提高生產經營收益,切實規避融資風險。
3.典型案例。人行商洛市分行通過創新推行優化綠色金融供給、優推生態金融產品、優控信貸融資成本、優配政策保障要素“四優”工作措施,用足碳減排、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支持商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4.收獲成效。商洛市以企業、農戶、集體經濟組織融資需求為突破口,著力做好金融產品創新、機制創新等“文章”,創新推行“生態貸”,開發核桃貸、茶農貸、木耳貸、兩山貸等產品10個,2023年發放“生態貸”15.6億元,極大激活了生態產品的金融屬性,有效破解了申貸程序多、授信額度小、貸款成本高等難題,有力促進了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生態資本轉化。
四、聚焦制度化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機制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項探索性創新性非常強的工作。在實踐過程中,商洛市堅持系統謀劃,依靠強有力的制度穩步推進,激勵引導全社會形成共同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良好氛圍。
(一)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市委、市政府建立“1+11”協調推進機制,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市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專班,設立由市級領導牽頭的11個專項小組,高位推動試點工作。
(二)建立任務清單制度。市委、市政府出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案》《年度重點任務清單》等,多維度明確推進舉措,構建起任務明確、責任清晰、協同推進的工作體系。
(三)建立月度推進機制。召開縣區委書記重點工作月度推進會,將試點工作作為縣區委書記必須匯報的內容,引導縣區跟進?h區均建立組織領導、協調落實機制,積極探索有效路徑。
(四)建立資金支持機制。設立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專項支持資金,探索建立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穩步推進。
(五)建立評價考核機制。推行GDP、GEP雙考核、雙評價,形成清晰、精準的GEP提升導向,引導全市形成以生態保護為先、搶抓綠色發展機遇的行動自覺。
(六)建立宣傳引導機制。舉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論壇、中國天然氧吧產業發展大會、氣象賦能高質量發展論壇等,結合傳統與新興傳播媒介,大力宣傳典型經驗和創新成果,形成市級主導、縣區跟進、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下一步,商洛將圍繞爭創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深入探索生態系統“永續化”利用、完善綠水青山“可量化”體系、拓展生態資源“金融化”渠道、擴大生態產品“市場化”營銷、走好生態產業“多元化”路徑、加強生態產品“系統化”研究,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取得新成效,繼續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貢獻“商洛經驗”。
(商洛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供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