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 蝶
陳五斤在捏制狗娃咪
整齊擺放的狗娃咪
狗娃咪成品
“為了不讓狗娃咪失傳,我到現在還在捏。”74歲的老人陳五斤說。3月15日,記者來到商州區大趙峪街道龍山村陳五斤家中時,陳五斤剛剛捏了一批狗娃咪出來。陳五斤是商州區東龍山狗娃咪的傳承人,已是滿頭白發。他新捏的十幾個狗娃咪還是濕潤的,和其他兩盤已經晾干的相比,顏色略顯重些。這些狗娃咪放在小院窗下的桌子上,瞪著大眼,憨態可掬。
“這些就是兒童玩具。過去沒有啥耍的,娃們都稀罕這個。”陳五斤回到屋里坐下來,揪下來一塊紅膠泥,邊捏邊說,“我媽以前老捏呢,捏了一輩子,閑了就捏,到了晚上點上燈捏,她愛捏這個,捏得最好。”
陳五斤的母親,是村里有名的老藝人冀彩鳳(已故)。記者從商州區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東龍山狗娃咪具體產生年代無從考證,早在清朝時期,就有狗娃咪在當地廟會上出售。狗娃咪的捏制手藝在龍山村代代相傳,幾乎戶戶都精于此技。80年代之前,狗娃咪是當地兒童的主要玩具;80年代后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古老的狗娃咪逐漸被現代玩具所取代,但仍有一部分遠銷省外,甚至走出國門。
東龍山狗娃咪流傳數百年,不僅作為一種兒童玩具,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還有造型上的象征性,如“雞”象征吉祥、“猴(侯)”象征權貴、“獅”象征神圣等。另外,東龍山位于紫荊古人類遺址附近,是龍山文化的沉積地,從考古出土的器物以及同時期其他遺存來看,狗娃咪造型與這些出土物有著極為相似的造型,其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因此,狗娃咪還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為了傳承和保護東龍山狗娃咪這個項目,在商州區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多年的努力下,2011年,“商州東龍山狗娃咪”被列入省級第三批非遺名錄。
“狗娃咪的制作共有取土、制泥坯、捏制、燒制、上釉色等工序。”陳五斤邊捏狗娃咪,邊介紹著狗娃咪完整的制作流程。首先,取東龍山特有的紅膠泥土——紅坂土,碾碎過篩,置于青石上日曬,待干,再用水灑濕,置幾個時辰,讓它充分濡服后,和成泥團,用錘捶打,直至細絨,裝于瓦罐中待用(可儲存數月,甚至數年)。捏制時,取出瓦罐中的泥坯,揪成小團,開始捏制。這個過程全憑自己的手藝,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一截泥條,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先捏出狗娃咪的頭部,再捏出狗娃咪的4條腿。然后,左手拿著捏好的狗娃咪,右手用一根約8公分長的細棗木棍,從狗娃咪嘴部到脖子部捅出一個小孔,最后,用棗木棍從脖子一端出口往狗娃咪肚子再捅一個小孔。就這樣,一個憨厚稚趣的狗娃咪便捏成了。“這個小孔就是氣流經過之處,娃可以從這兒吹口哨,狗娃咪也叫‘狗娃哨’,就是從此而來的。”陳五斤笑著說。
這還只是初步的過程,捏狗娃咪很快,陳五斤捏一個中等大小的狗娃咪成坯大概用時在兩分鐘。捏制好的成坯還要放在小院兒里晾曬,待干后置于廚房的灶膛中,用燒飯時的火候燒制半個多小時后取出,待溫度適中時,以松香涂其身,則顯通體烏黑錚亮,再以黃膽紅點綴,整個制作便完成了。“燒制過程比較考驗技術,要掌握火候,不然容易炸開。”陳五斤介紹。
東龍山狗娃咪的造型多為小狗、小貓、小鳥、小獅、小猴、人騎獅、人騎狗、猴騎獅、狗騎獅等,形制小巧,最小僅有半寸,最大不過兩寸,通體烏黑錚亮,一抹艷紅點綴其上,形象稚趣可愛。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夸張變形,狗與獅昂首挺胸,四腿分立,造型既憨態十足,又驍勇雄健,顯得淳樸、生動、粗獷、稚趣,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捏什么造型全憑手藝人的想象和經驗,所以每一只狗娃咪都是獨一無二的。”陳五斤看著自己捏出的狗娃咪,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
“年輕人覺得捏狗娃咪工序繁瑣、利潤微薄,都不愿從事這個行當……”陳五斤說著說著,遺憾地低下了頭。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不斷創新,新型玩具的不斷涌現,傳統手工藝面臨著消亡的境地,商州狗娃咪也難以幸免。老藝人年事已高,力不從心,年輕人都不愿從事此行當,因而前景日漸衰微。目前,陳五斤還依然從事這項傳統手工技藝,逢年過節捏制不同造型的狗娃咪進行展銷,為這項工藝的傳承和保護盡著自己的一份力。